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会通河——兴废间见证千年辉煌[J]. 中国防汛抗旱, 2024, 34(8).
    引用本文: 会通河——兴废间见证千年辉煌[J]. 中国防汛抗旱, 2024, 34(8).
    Huitong Channel—Witnessing the millennium brilliance during the rise and fall[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4, 34(8).
    Citation: Huitong Channel—Witnessing the millennium brilliance during the rise and fall[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4, 34(8).

    会通河——兴废间见证千年辉煌

    Huitong Channel—Witnessing the millennium brilliance during the rise and fall

    • 摘要: 会通河,这一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篇章,始于元代,盛于明清,其故事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记录了中国大运河工程的曲折与辉煌。会通河自山东临清市起,向南延伸至枣庄市台儿庄,与中运河衔接,成为连接北方与南方的重要水运通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便已出现了菏水、桓公沟、汴水和淄济运河等早期水道雏形。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郭守敬对黄河、御河及山东境内的汶、泗、沂三河进行了详尽考察,论证了各河沟通的可行性,对大运河南北贯通的关键河段——会通河进行了初步规划。遗憾的是,郭守敬的规划未能在当时被采纳,但他的远见卓识为后续的工程奠定了基础。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济州河开凿,以汶、泗二河为水源,验证了跨流域调水配水规划的合理性,为实现御河、汶水、泗水的连通铺平了道路。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会通河正式建成,与御河相接,被元世祖赐名为“会通河”,与济州河合称会通河。
      元代的漕运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辅,并未充分发挥会通河的潜力。后黄河北决冲断运河,会通河一度湮废。至明代,朝廷决定重开会通河并引汶水济运,才真正解决了水源问题,使得会通河的航运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清代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的改道使得会通河开始衰落。民国时期,尽管曾有重新疏浚会通河的尝试,但由于战争的影响,这些努力并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会通河重新焕发生机,通过分段治理,会通河持续发挥着灌溉、航运和防洪排涝作用。
      会通河的开凿与维护,代表了13世纪世界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的最高水平。穿越山东地垒,地面平均高程约43米的会通河,是京杭运河地势最高的河段,也是最关键的河段。其工程设施复杂,用工繁多,通过水源工程、通航工程、防洪工程、交叉工程等措施,成功实现了多条河流的水源调配和水道水深的控制,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确保了运河的稳定运行。
      会通河的文化与经济影响同样深远。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会通河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加强了经济的联系,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沿岸的城市,如济宁、临清等,因会通河而繁荣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同时,会通河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南北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
      会通河,这条古老的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