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南运河——三弯抵一闸的水利智慧[J]. 中国防汛抗旱, 2024, 34(7).
    引用本文: 南运河——三弯抵一闸的水利智慧[J]. 中国防汛抗旱, 2024, 34(7).
    The South Canal——The water conservancy wisdom embodying in three bends being equal to one lock[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4, 34(7).
    Citation: The South Canal——The water conservancy wisdom embodying in three bends being equal to one lock[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4, 34(7).

    南运河——三弯抵一闸的水利智慧

    The South Canal——The water conservancy wisdom embodying in three bends being equal to one lock

    • 摘要: 南运河自山东临清枢纽起,逶迤向北,穿越山东、河北两省的辽阔疆域,绵延446千米,直至天津静海县三岔口与北运河交汇。它不仅是海河南系各支流的纽带,也是京杭大运河璀璨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南运河是在三国时期曹操开挖的白沟基础上形成的。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进攻邺城,兴建了白沟水运工程,后隋炀帝为了对高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在白沟的基础上修建了永济渠,宋代改称为御河。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御河临清以北段也纳入其中。直至清代,京杭运河山东临清至天津段始称南运河。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为了保证南运河漕运的正常运转,统治者不断开凿和疏浚河道。交通的便利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物资的流通与经济的繁荣,更深刻地影响了人口分布与城市格局。南运河河流交汇、枢纽所在、干道沿线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商贾云集、市井喧嚣的繁华之地。
      南运河的河流比降大,丰枯流量变幅也比较大,这是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南运河在水利工程上的卓越成就。自临清至天津,南运河的海拔落差高达20多米。为了调节水位、稳定水流,元明清历代在整修南运河时,巧妙地设置了多个弯道。这些弯道使水流产生环流和漩涡,有效减缓了水流速度,降低了水流的能量,达到了调节水位和稳定水流的目的,确保了运河通航的顺畅。南运河的弯道设计,不需要建造闸门等水工建筑物,节省了工程成本和维护费用,同时也降低了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被称为“三弯抵一闸”。“三弯抵一闸”是中国水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不仅在古代运河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对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南运河是今黄河以北运河最早设置分洪工程的河段。为节制运河水量,满足低水位壅水和汛期行洪的综合需求,南运河沿线自南而北依次设置有四女寺、哨马营、捷地、兴济和马厂等水量节制枢纽,通过减水坝分洪,经减水河东排入海。这些枢纽坝闸结合的工程形式反映出古代在水工建筑规划、设计与结构方面的科学性。
      历史上,南运河漕运重于河防,明代以前一直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成化七年(1471年),设总理河道,主持黄河、运河河道修守。此后逐步形成由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管理机构构成的河道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如今,南运河已不再局限于运输功能,而是扩展到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多个方面。这条古老的水道,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力量,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续写着属于它的传奇篇章。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