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几十年,在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叠加影响下,全世界极端暴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从2014年开始推广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重视。202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灰”“绿”融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是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难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采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缓解城市内涝在一些欧美国家盛行,大量案例证明,投资GSI比投资灰色基础设施如调蓄池、深隧更具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国内投资GSI是否对极端暴雨造成的内涝有用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客观地说,前几年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聚焦在径流控制率上,对缓解城市内涝没有展现出较好的效果,而解决城市内涝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各部门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和协调,不是单一方案可以解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外GSI或NBS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地广人稀,有大片的土地可以利用。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如纽约、费城、伦敦、墨尔本、西雅图等城市可以利用的土地和国内一、二线城市相差无几。GSI的关键是需要对它独特的水文学的了解,比如低影响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LID)不等于水质控制体积。大量实施案例证明,GSI可以削减峰值、错峰、延长径流路径等,对城市下垫面改变后热岛雨岛造成的短历时强降雨特别有效。
为了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更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本专栏特别组织了关于GSI建成后回顾、基于GSI实施方案和“蓝-绿-灰”结合综合治理内涝、预警和气候变化对内涝影响等主题的文章。只有通过不断地科学探索和实践,才能将海绵城市落在实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