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姜席堰——匠心独运 以水兴城[J]. 中国防汛抗旱, 2023, 33(5).
    引用本文: 姜席堰——匠心独运 以水兴城[J]. 中国防汛抗旱, 2023, 33(5).
    Jiangxi Barrage—Exercising great human inventive mind for unique use of water to revitalize the city[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3, 33(5).
    Citation: Jiangxi Barrage—Exercising great human inventive mind for unique use of water to revitalize the city[J].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2023, 33(5).

    姜席堰——匠心独运 以水兴城

    Jiangxi Barrage—Exercising great human inventive mind for unique use of water to revitalize the city

    • 摘要: 姜席堰地处浙江省龙游县灵山江下游,始建于元朝(1330—133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素有“龙游都江堰”之称,是古代山区河流引水工程的典范。
      灵山江是衢江第一大支流,是典型的山溪性源流,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群山起伏跌宕,溪流时隐时现、暴涨暴落。上游湍急的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冲入龙游县内河道中,日积月累,在江中央形成了一处江心沙洲。灵山江江水滔滔不绝,却不能加以利用灌溉农田,甚至在汛期,江水四处蔓延至田野,给庄稼造成巨大破坏。为发展农业,元朝时龙游县令察儿可马决定在灵山港上筑堰引水,他召集能工巧匠,沿灵山港自上而下挑选筑堰地址。最终堰址选于山区过渡到平原的咽喉部位,地势相对较高,河面相对狭窄,在此筑堰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下游自流灌溉,而且工程量最小、投资最省。他委托当地的姜文松、席寰泰两位员外负责堰坝工事,姜席堰由此得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拦河筑坝极其困难。姜、席两人多次失败后总结经验,巧妙利用江心洲的分流作用,在江心洲上下游分别布置上下两堰。同时改进了堰坝的施工工艺,先用松木搭建井字形框架,并将其连接起来,再将河卵石投放其中作为堰坝基础,既有效解决了基础防冲、沉降等问题,又可带水施工作业,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缩短了工期。这种创造性的设计和高超的筑堰技艺提高了姜席堰在中国治水史上的地位。
      姜席堰由上堰(即姜堰)、沙洲、下堰(即席堰)、泄洪冲沙闸、渠首分水闸5部分组成,整个枢纽以河道中的沙洲为纽带,上连姜堰,下接席堰,组成一条长约630米、略似直角形的拦水坝。整个工程布置充分利用“S”形河湾、江心沙洲、天然河汊、河床高差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实现了姜席堰引水、排洪、通航的功能。姜席堰建成后,“凡溉田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一亩,得沾堰水者,皆称沃壤”。姜席堰的灌渠沿途各种筒车、麻车、水碓、浇碓、磨坊、油坊等纷纷兴起,发展起稻谷、茶籽等农产品加工贸易,使灌区渐渐演变成粮油贸易集散地。灌区寺后畈、西门畈和詹家畈成了著名的“龙游粮仓”和鱼米之乡。堰水还被引进龙游城内,护城河、城池、地下供水道,到处活水汩汩流淌,可谓一堰兴,则农兴、城兴、商兴。
      姜席堰自创建以来,一直采取“官督民办”的管理方式。清代设有堰工局,在府、县政府的监督下,由乡绅具体负责堰渠维修、管理经费、制定章程等事宜。姜席堰这种官方与民间管理的结合,一直延续至今,保证了姜席堰的可持续运行。
      数百年来,姜席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使下游数万亩粮田得以自流灌溉、旱涝保收。2018年,姜席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