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期刊

    高级检索
    里运河—高邮灌区——自流灌溉 鱼米之乡[J].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32(7).
    引用本文: 里运河—高邮灌区——自流灌溉 鱼米之乡[J].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32(7).

    里运河—高邮灌区——自流灌溉 鱼米之乡

    • 摘要: 里运河-高邮灌区位于淮河下游,运河之畔,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段的大型灌区,引用京杭运河水源实现自流灌溉,使得高邮万顷良田受水利之惠,成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
      高邮的灌溉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此开凿邗沟,为引水灌溉提供了可能;隋唐时,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在高邮湖筑堤为塘,增加了万顷灌溉之田,大规模灌溉自此形成;后修建平津堰,使河湖水位能被合理调节,漕运和灌溉同时受益;宋以后,黄河夺淮,淮水南侵,诸湖合一,高邮湖盆高悬,高邮具备了里运河沿线得天独厚的自流灌溉基础;同时为避免高邮湖水漫溢,开始筑堤界水,至明弘治三年,康济河开凿完成,运河东西两堤逐步形成,实现了“河湖分离”;明清虽以“保漕”为主,但官府在运河沿线修建了石工涵洞数十处,东排既能减轻湖堤压力,亦可缓解里下河区域灌溉之忧,变水患为水利;至民国,高邮境内运河两岸建成9闸9洞及4座归海坝,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排水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骨干渠道的延伸,灌溉面积由最初的沿运几万亩,发展到最高峰的63万亩,里运河真正成为了高邮灌区的水源动脉。
      里运河-高邮灌区是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的系统工程典范工程。首先是治水理念。修筑堤堰调节运河水位,形成“防不足,泄有余”的治水理念;修建完善里运河东西两堤,使运河与湖泊分离,不仅避免了船行湖中的风浪之险,还使高邮湖成为调节漕运与灌溉的水柜。其次是工程布局。形成湖、河、潭三大蓄水载体,利用水闸、水洞、水关、水坝四类灌溉调水通道,通过干支斗渠3级配水网络,形成完善的灌溉用水体系;再次是建造工艺。闸、坝主体为条石结构,密集杉木桩做基础,周边为三合土。条石之间用石灰糯米汁灌注,并用铁锭连接。坝面成流线型溢流面,历经数百年洪水考验仍保存完好,耳闸仍在发挥灌溉作用。第四是水文观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在高邮御码头设置了“水则”,连续性进行水位观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系统性水位监测活动,也是淮河流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文站。第五是治水成效。实现两大动态平衡,即调节旱涝的水位平衡、兼顾漕运和灌溉的功能平衡。
      2000年以来,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高邮灌区灌排工程体系更加完善,灌溉保证率大幅提高。在工程完备的基础上,开发了智慧灌区平台,执行“集水期灌”灌溉制度,在各级引水闸设置二维码,将渠道供水时间等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实现了“农民用水早知道”。2021年,“里运河-高邮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