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沙溪发源于浙江遂昌、武义交界的狮子岩,流入金华境内后,汇集银坑溪、半溪等几十条大小支流,汇入婺江,全长65公里。三十六堰,从最上游的沙畈堰到白沙溪注入婺江交汇口附近的中济堰,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是以引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功能的堰坝群。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隐退,率领部将36人到辅苍(今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遂勘察地形,在当地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拉开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涨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这是南宋名相王淮在游览白沙溪后所作的《白沙溪遗兴》。诗作对白沙溪的灌溉功能大为赞赏,正是因为修筑了三十六座堰坝,极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两岸一度水碓林立,水磨坊遍布,至此,浙中地区成为重要粮仓。
三十六堰修筑过程中,古人针对溪水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了“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的方式,形成了潭、堰、塘、井、泉相结合的用水体系,极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用现代水利学理论分析,以潭筑堰,不仅可以提高堰坝的蓄水和引水能力,还可以减轻水流对堰坝的冲击。千百年来,白沙溪堰群在初建及历代岁修、重建过程中,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以松木打桩、篾笼装沙石等方式砌筑。低矮的堰坝形态,配合梯级堰群的建设方式,极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体现了古人科学的治水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白沙溪堰群还有一套完整的堰坝管理制度。官府制定堰帖,明确各堰水权和工程岁修责任,指导三十六堰的协同管理,保证干旱时期上下游各堰的公平用水。清代的《万坛堰帖》中,清晰绘制了三十六堰的布局地形图,还记录了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当地政府调解村民用水纠纷,合理分配三十六堰运作的协议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兰水库和沙畈水库建成后,淹没了三十六堰中的7座堰坝。金华各级政府又相继在白沙溪流域兴建88座小型水库,改造5座堰坝,使之形成中小水库相连,库、堰、渠、渎相接的“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络。自此,受益农田从原先的12万亩扩大到27.8万亩,灌区范围包括2个县20个乡(镇)。
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现存最早的拦水筑堰引水灌田的水利工程,也是当时国内罕见的长梯级引水工程,向人们展示了1900年前中华民族在水利工程技术上达到的高度和水平,对当代水利工程管理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2020年,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