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河滔滔,奔腾数千里;载梦前行,于今七十年。七十年,曙光升腾,万物生长,激荡起波澜壮阔的复兴气象。在国家非凡的历史单元中,"防洪抗旱减灾篇章"同样厚重精彩、壮丽辉煌。
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我国的水旱灾害自古频繁而严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从大禹治水传说开始,我国的水利事件就史不绝书。"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芍陂、邗沟运河、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距今都有2000余年的历史,且仍在发挥作用。尽管如此,至20世纪上半叶,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仍未得到有效治理,涝则汪洋一片,旱则赤地千里,因灾人口死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因此,1949年的新中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消除自然灾害、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生活成为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揭开了新中国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序幕。自此,一座座国之重器拔地而起,形成了星罗棋布、点面交织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一项项政策、法规、办法、预案等出台,构建了日臻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体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大大增强了我国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经过七十年的努力,至2018年年底,我国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洪涝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旱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保障了粮食安全,防洪抗旱减灾成绩斐然。
七十年来,让狂风骤雨不再危及生命,让滔天洪浪可以顺利入海,让丰枯消长能够变害为利,这就是共和国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辉煌,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一份坚定有力的水安全保障,这就是镌刻在新中国七十年发展历程中的治水丰碑。
七十年解决了数千年无法解决的问题,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得益于党和国家降低自然灾害的坚定决心以及对防洪抗旱减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国家飞速发展所创造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水利建设者的无私奉献。这"当惊世界殊"的辉煌,源于一个先进的政党,源于一个优越的制度,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七十年风雨铸辉煌,新时代载梦再前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为做好新时期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结经验,振奋人心,我们这一代人,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留下防洪抗旱减灾新足迹!